2020-06-10
转移认知
人在任何事件或情境下,都可以有三种认知角度。如果这三种角度同时运用,就能扩展自身的世界观,形成一种更全面而且实用的资料蒐集方式。这幺一来,我们将更能了解他人与自身的需求与行为。
这些认知角度会不断在书中出现。三种认知角度如下所示:
第一人称:经由「自我」的见解去查看、聆听与感觉如果你曾经与坚持己见的人争论,就会知道,他们不太会意识到你的见解。当我们执拗于自己的看法、信仰与价值观,而且纯粹透过自身感官去体验世界时,就是处于「第一人称」。这个状态,具有极少的客观性或是对于他人认知的意识。表现亮眼的运动员、音乐家、军人,以及任何在活动当下经历强烈身体感受的人们,大多处于「第一人称」的状态。
拥有健康的个人认知与自我意识固然重要,但全然以「第一人称」的角度生活,会让人忽略其他人的感受、需要与立场。
第二人称:经由「他人」的见解去查看、聆听与感觉大多数的人会本能採取「第二人称」的角度(这可能与先前提过的镜像神经元或大脑某些有关「同理心」的区块有关),观察并意识到他人的感受,只是程度各异。
优秀的治疗师、教练、谈判者与父母,会利用这种能力进入「第二人称」的角度,了解他人的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。
回想第一章的内容,你就会明白,孩子们在模仿别人行为的时候,倾向从「第二人称」的角度出发。因此,进入这种状态,就跟处于「第一人称」一样自然。
有些人过于沉溺于「第二人称」的角度,无法自己做决定,太过依赖或担心他人的看法。我曾经参加过一场非常盛大且正式的婚礼,当中只有两位男性宾客穿着休闲服(相较于日式燕尾服)——一个是我,另一位是一个仪容整齐的年轻小伙子。
宴会上,他走过来问我,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穿着得体的正式服装,有什幺感觉?我回答他:「收到喜帖的人是我太太,所以我没有亲自确认服装规定,但这没什幺大不了,这种错误很常见;而且——我也不是新郎,不会有人在意我穿什幺。」
他说他觉得每个人都用指责的眼神看我们,彷彿意指这样的穿着很不尊重新人。他受不了这种眼光,决定回家换衣服。等他回来,只见许多男宾已脱掉外套、捲起袖子,豪迈地喝着香槟!
进入「第二人称」状态的能力可为我们带来许多好处,像是在谈判中达成协议、展现同理心与减少歧见......对于家庭与工作中的人际关係而言,这些都极为重要。
第三人称:经由「旁观者」的见解去查看、聆听与感觉如果你看过电影,就会知道,观众很容易会随着不同演员饰演的各种角色入戏。然而,你入戏的程度很少会严重到当角色因为中弹或患病而倒地不起,时便立刻冲上前去给予治疗。在「第三人称」的状态下,你能够冷静旁观,控制情绪,不受角色行为所影响。「第三人称」的观点,可以帮助我们透过有效的方式去观察自己的行为,并且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。
我经常在想,没有运用过「第三人称」观点的人究竟是如何生活。我想,当你们经历几次「第三人称」的状态之后,也会跟我一样好奇。
「第三人称」创造的状态与第一或第二人称不同,角度更为客观且自然,不带任何情绪。但,如同其他认知角度的过度使用,假如我们太常停留在「第三人称」的状态,可能也无法体会与「第一人称」相关的情绪与状态。
举例来说,我有一名女性学员的父亲,他总是非常冷静、讲理,能够置身事外,以致她从来都不觉得父亲在乎她或是了解她。她从来没有看过父亲大吼大叫、发脾气,或是显露激动的情绪。他一向保持公平,总是做「对的事」。因此,这名学员与父亲非常疏远。虽然她知道父亲一直都是为她好,两人之间却几乎没有任何感情的互动与连结。
「第三人称」的角度,意指你是自己的教练,由你对自己的行为提出反馈。如此运用感知的方式发人深省,如果你经常练习,很容易就能改变不讨喜的行为。光凭这项模式,就有可能达到翻转思维的功效。
如果想运用认知角度,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思考与观察方式——运用原本就有的能力,远比发展全新的技能来得容易多了。
这里,我举一些尝试运用「认知角度」的案例。
莎莉(Sally)坐在椅子上懒散地看着电视。她在寻找工作的动力。为了进入「第三人称」的状态,她站起来,回头看着椅子,想像在几秒前,莎莉(也就是她自己)懒散地看着电视的模样。
现在处于「第三人称」角度的她,挺直腰背,身体放鬆。接着,她对蜷曲在椅子上的自己提出意见:「莎莉,妳在弯腰驼背,这个姿势不好。还有,妳也在浪费时间,为了看一个瘪脚的电视节目而耽误工作。快点起来,去做这个礼拜前必须完成的工作。关掉电视,让房间多一点新鲜空气。想想,要是妳準时完成工作,感觉会有多好。妳感觉到了吗?很好,现在开始踏出最简单的第一步吧!」
此刻,莎莉还瘫坐在椅子上,但她得到了来自「第三人称」的意见,即将实行这些建议。
从多种认知角度看待事情的能力非常实用。从事辅导工作时,我从「第二人称」的角度出发,了解学员的需求。假如我在谘商或其他工作中遇到阻碍,便改採「第三人称」的状态,建议与指示学员们如何前进。
你也可以将这些认知角度,用来拟定计画、培养同理心、在压力之下喘口气、思考某些结果的原因。最棒的是,你还能结合这一切,成为自己的教练与顾问。基本上,「第三人称」的状态,拯救我的次数多到数不清,相信你运用这些模式几次之后就会发现:不需要实际变换地点,也能进入不同的认知角度。
透过练习,我们能够创造出一个模式,只需要些许意识的努力,便可轻鬆调整认知的角度。
若要进入「第二人称」的状态,首先,你必须设定自己希望扮演什幺角色。这个角色可以是某个人,譬如未来的主管、令你头痛的朋友、目前与你意见不合的人、或是你出于某个原因希望更加了解他/她的对象。你可以拿真实存在的人当範本,或是根据对那个人的记忆与认识,来进入「第二人称」的角度。
以下,我将假设你希望成为的那个人,就在你面前。
我利用这种方式进入「第二人称」的状态时,经常对此衍生的想法与直觉感到讶异。这让身为教练的我能够深入了解学员的问题。因此,当我回到「第一人称」时,便可提供实用的资讯,与学员一同解决问题。
如果你想更了解他人的体验,无论任何情况,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进入「第二人称」的角度。
在此要提醒大家,透过「第二人称」角度体验他人的感受之后,必须先重新与「第一人称」连结、提醒自己凭自身感官过生活是什幺感觉,才能继续下去。倘若你忽略这个动作,会造成一些有趣的结果——譬如,会做出自己通常不会做的决定。
进入「第三人称」状态本文摘录自《做自己的自由:挣脱束缚、打破常规、创造理想美好生活的七种练习》,大好书屋
*透过以上连结购书,《关键评论网》由此所得将全数捐赠儿福联盟。
作者:麦克.威克斯(Mike Weeks)
译者:张馨方
活出自己的梦想,拥有做自己的自由!
你曾否问过自己,你的生活究竟是谁在作主?
受够刻板生活,想要突破极限、开拓自己的潜力与未来吗?
只要打破框架及旧有思惟,你也能拥抱美好生活!
你一定听过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:驯兽师为了便于训练,会先将接受驯养的大象以铁鍊栓于木柱。初始大象会试着挣扎逃脱,但发现徒劳无功之后,便只能接受现状。而后驯兽师仅以细绳便能掌控大象,即便事实是牠的力气足以逃脱,却也不会再尝试,因为大象已认定自己无法脱身。
这个故事说明的是「惯性」。我们常被僵化的思考模式及固有的行为所綑绑。但,事实上,无论你的生活是美好还是悲惨,都是自身思想、选择、行为与习惯的总和——所以,我们是否也受限于旧有思考方式及行为模式,而失去了改变自己与创造美好未来的可能?
想要改变自己的未来吗?想要拥有更好的生活及方向吗?先来检视你的「制约」指数吧。
如何知道是否正过着自己选择的生活,而不是受到制约?
上述任一个问题回答为「是」,表示当你有更多选择及自由时,这些情况便能迎刃而解。任何旧有的经验常会侷限我们的思考,新的经验却能刺激我们的大脑;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正面经验,将能引导我们正向思考并做出改变。
停止内心小剧场,从七种练习开始,创造更好的自己!
挣脱藉口:「因为——所以——」这样的句型是不是你的口头禅呢?当我们总是为自己找藉口,其实是放弃了新的选择。自我对话:许多人选择的工作和潜意识里强烈梦想的工作截然不同,不快乐因此而生。本书告诉你如何拉近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距离。停止内心小剧场:忧天杞人完全没必要!想知道对方怎幺想就开口问吧!换位思考:不要陷入当下的负面情绪,换个角度看自己。本书教你以第一人称/第二人称/第三人称的换位思考法。超越自我去看待人生,就能找到自由的答案
透过本书挣脱大脑的假想世界、摆脱犯错的恐惧、挣脱过往的阴影、摆脱平凡等七大面向的练习,将有助于刺激思考方式,如此的转变将带来许多出乎意料的影响。
作者麦克.威克斯是国际知名的思考训练专家,擅长以突破惯性的思维模式去改变个人行为。按照他的方法而改变的案例不胜枚举,像是原本怕黑的孩子不再恐惧黑暗;总是对下属颐指气使的企业总裁不再高傲;表演者克服了舞台恐惧;通勤族遇到塞车不再暴躁;原本生活美好的人也开始渴望帮助他人。
人人都想成功,但「成功」究竟是什幺?挥霍不尽的财富?还是更聪明更美丽?成功的定义因人而异,但最美好的感觉是:随心所欲,获得真正的自由。跟着本书的练习,拥抱全新的体验,一起準备展开人生的冒险吧。